開宗明義地表示立場,我給〈返校〉電影版大好評。
做為一個走出遊戲進入戲院的玩家與觀眾,電影版帶來的感動完全超出我的期待...
沒想到電影版給了魏哥遊戲無法給他的救贖啊。
方學姊在遊戲裡既是主視角,也是故事的核心;告密事件因她而推動,引起這一連串被黨國肅清的悲劇的源頭更是她。若她沒有因為誤會而將讀書會的情報告訴白教官,她也不需要困在翠華中學中永遠見不到朝陽的光明。
然而光憑她是做不到這些事的。
遊戲裡可以看見,魏哥就算不是有心,也間接促成了告密事件,他為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肉體代價,那內心呢?
遊戲因為聚焦在方學姊的認錯與自罰,魏哥的心態除了似有若無的暗示,也只有到「返校」結局才能從日記裡看出來。他曾經怨恨方學姊的背叛,卻又對她告密之後自殺而死百思不得其解;他最後坐在自己原本的位子上,與依然年輕的方學姊對照故事開頭般相視而坐,表達的是釋懷也好,是一生的惆悵也罷,都是正面洗滌玩家的視覺衝擊。
正因為聚焦在方學姊,到最終(不管是輪迴結局的上吊表揚還是「返校」結局的坦然面對)才能歸結出,整個遊戲就是演繹著方學姊不斷在死亡的夾縫間躲避鬼差追捕、躲避她以為的惡靈(被自己害死的人)攻擊,直到她正視自己的過錯,願意走出這無盡的輪迴為止,一切都是她被困在翠華中學裡的靈魂與記憶所投射出來的意象。
在這意象之中,魏哥也成了死去的人,是被她「親手」害死的受害者之一,與張老師、殷老師劃在一起。
承受不住「抓耙子」霸凌的她從樓頂一躍而下,自然不曉得魏哥用招供換得生機。魏哥成為嗚呼哀哉逝去的童男,只有兩人第一次相識的記憶鮮明地烙在她死後的心裡,或許也因為──往後的一切,被她一併算進她「害怕想起來」的事項。
電影版卻從根本地把這個意象給打破,預告出來的時候我在想,魏哥為什麼可以跟著方學姊跑這麼多地方,這擺明是改編了吧(゜-゜)
事實顯示真的是改編,電影版轉而把翠華中學塑造成一個...專屬於告密者的地獄(正式的說詞是「負罪者」,但我傾向用方學姊與魏哥的角度來理解);正因為它是「告密者」的地獄,所以不會有提醒自己死亡的鬼差,罪惡成了「不敢正視的念頭」,因此魏哥也有份跟方學姊一起被嚇,一起回顧過往,一起發現、就算方學姊是告密人,把書交給方學姊的可是魏哥自己。
電影版更改編了遊戲中被霸凌的「抓耙子」,從方學姊變成熱愛布袋戲的聖傑,藉以加深魏哥的罪惡感。這個聖傑集合了遊戲中許多元素於一身,同時又串接起電影版重要的心境變化,我覺得非常了得。
電影版開頭便告訴觀眾,魏哥正在受刑,而他無法料到翠華中學竟會成為一場惡夢,這個惡夢裡還有他的共犯兼暗戀對象。與遊戲從他們初識的時間點揭幕相異,電影裡醒來的二人已經是彼此相識的狀態。後來透過白教官貼心說明,點破魏哥還沒死的事實,但放任不管,魏哥就會真正成為方學姊的同伴,一同在翠華中學裡不停面對自己的過錯,重複輪迴。
在這之前,電影版不是沒有暗示時間軸的變動,在樹林燒書那段我才注意到,魏哥的脖子上有被拷問時留下的刀痕(還湧著血),很顯然這個魏哥的確不是方學姊記憶中的他,而是彌留之際被拉進翠華中學的魏哥本人。
我很喜歡電影版的地方有兩點,一個是它用了全新的角度詮釋魏哥「招供」的前後始末。為了加強他活下去的力道,因此把方學姊的覺醒大幅度提前到這個時間點;否則在遊戲裡,魏哥幸運遇到大赦,方學姊的輪迴可到魏哥步入中年還在持續。
方學姊跟遊戲裡最大不同的地方,除了她真正意義地救了魏哥一命,以此作為她唯一且最大限度的贖罪,另一方面在於她其實是認清自己的過錯而死的──她最後說她用吊死在禮堂的方式,向全校師生坦白她的罪過,因此她依然會困在翠華中學,繼續重複她痛苦地殺害其他人的輪迴,卻可以在幾次「忘記了,還是害怕想起來」的辯證中很快看見自己的罪惡。
電影版把刎頸取血(書)那段放在這裡,連結「方學姊相信她從魏哥手上取得的書殺死了魏哥」這個概念,我真的覺得超強...徐導對遊戲元素的融貫非常高端,光是這點,作為遊戲改編電影我很樂意給高分。
另一個則是魏哥與張老師的互動,張老師跟遊戲裡的形象似乎有...微妙的落差,正面意味的。遊戲裡有股揮之不去的覺青傲氣,電影版的張老師則會讓人有種「馬的你們就這樣殺了一個可以讓臺灣多進步幾年的棟樑!」這種感覺(?
演技有加分,多了情感流動,張老師的人味整個濃很多,而非只能依靠台詞來傳達他對時代、對方學姊想愛卻不能愛的悲涼。
尤其是他在獄中託付魏哥,因此讓中年魏哥的「返校」多了一層面對白色恐怖的重大意義,最後扣到「返校」結局與方學姊的對坐,帥度簡直跨越某個檔次...
不忍說根本從他倆對話就開始大飆淚,坐旁邊的小姊姊是已經不停抽鼻子試圖保持冷靜,坐另一邊的阿sir看到我稍微調一下姿勢還好奇地轉頭過來,你是沒看過輕熟男(蝦餃)危坐噴淚是不是,我還跟羅賓在司法島時一樣咬著下唇呢゚。・゚・(ノД`)・゚・。
雖然知道走「返校」結局一定會有這種反應...卻不想親眼見到時效果真是這麼強烈。
在遊戲裡,魏哥似乎好像根本沒有跟張老師有過互動,那怕張老師是讀書會的發起人,當然原因或許在於那些都是方學姊投射出來的橋段。電影版能夠甩開這層限制,增補了這段魏哥願意背負惡名「招供」的原因,我認為是整個電影版的核心,更是傑出的一手。
以至於魏哥在遊戲中數度回到翠華追憶那段痛苦的往事,電影版中的魏哥卻是到了翠華要被拆了,才忍痛回去履行他與張老師的諾言。自然方學姊身亡的消息他不會不曉得,但在那個諾言的推波助瀾下,對坐,攤開紙飛機,看見「今生無緣,來世再會」八個字,催淚力道能不能減弱一點啊我說(潰堤.gif
與遊戲中單純的對坐效果截然不同,各有不同的情感能量與方向,只是這結局真的完滿了方學姊,也完滿了魏哥,他們面對走過的瘋狂時代,終究迎來了自由;她知道他並沒有離她而去,他也不會再對她為何而死抱有憾恨...
王淨讀完信後,邊落淚邊露出微笑的表情說多美就有多美,這完全是皮影戲風格的遊戲達不到的演出啊。
說到底,返校從來就不是什麼歷史大戲,它更多的是在演繹一個人絲毫不曉得輕重,誤用了她掌控不了的巨大武器,不僅沒有達成願望,最後傷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,而根本的因素到底是個情字,許是愛情,或是親情。它融合了白色恐怖的時代背景,融合了臺灣文化中神秘可怕的部分,因而成就各種層面的高度。
就算KMT再怎麼垃圾(直白),終究不是抱持著要批評始作俑者為目的,而電影版有掌握到這個精髓。
遺憾的點是它額外聚焦在「活下來傳承歷史」、「致難能可貴的自由」,卻沒有把遊戲裡張老師對方學姊的那段「人本應自由」說放進他們最後的對談,也許說教意味濃了點,但我以為那段反而更符合電影直敘的調性,更真切地傳達張老師是單純地欣賞與愛戀方學姊...雖然我也很喜歡孤芳自賞的水仙說這樣。
孤芳自賞也沒有關係,只要有人懂就好...什麼的,幹嘛往個人死穴開寶具啊嗚嗚。
親情部分,電影版有關方學姊家庭變故的改編也是一絕,我說方媽拜的根本是慈菇(?)觀音吧喂噫,遊戲裡原本只是會讓人細想之後竄起恐懼的伏流,電影版直接大落落地把它銜接成讓方學姊告密的靈感來源,方媽映著神龕光明燈的紅光說出那樣的台詞,用那麼虔誠的信徒口吻,下一部還願電影版果然是可以期待的對吧(欸
在劇情與演出之外,電影版似乎穿插了不少遊戲的BGM,我覺得很可以。每一幕都在觀賞中試圖疊合遊戲中的回憶,我認為這便是遊戲改編電影的樂趣之一,返校做得出色,對沒玩過遊戲的人來說親不親切...倒不好說了。
同樣是張老師與方學姊的最後對談,那段因為被改成救魏哥的前置作業,因而減輕了他們的情感流動,不然搭配遊戲中原有的女聲吟唱,我認為可以讓水仙說的殺傷力更凶猛一點。
關於電影版想說的...大致是這樣。
回家後總算敢點開心得來看,有人說台詞出戲,有人說演技出戲,我倒覺得這點在重現遊戲原有的特色(文藝的台詞與冰冷、皮影戲式的演出)之上,讓演員用細膩的變化去增加人味,這樣就很足夠了。
要說零缺點當然是不可能,但因為個人一來就是掛著濾鏡去看這部電影,要用超然純白的角度去剖析實在有難度,我只好任性地作個一廂情願去欣賞水仙之美的人了。
自由得來不易,敬那個時代中所有的白鹿與水仙,及所有默默地對抗醜陋威權的魏哥。
阿格 平方
0 回應:
張貼留言